摘要:近日,法国小姐选美比赛进入倒计时,官方发布候选佳丽宣传照片,却被网友发现候选佳丽平时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个人照片P图过度,引发群嘲。互联网时代,先P图再发照俨然成为一种社交礼貌。然而,修图与“照骗”往往只有一线之差。如何把控修图的度,甚至如何直...
近日,法国小姐选美比赛进入倒计时,官方发布候选佳丽宣传照片,却被网友发现候选佳丽平时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个人照片P图过度,引发群嘲。
互联网时代,先P图再发照俨然成为一种社交礼貌。然而,修图与“照骗”往往只有一线之差。如何把控修图的度,甚至如何直面镜中的自己与美颜相机下的自己,已经成为年轻人需要正视的一个课题。
01
修图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社交媒体给了我们前所未有那么多的机会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根据Instagram的最新记录,每天有9,500万张照片和视频上载,而在这个依赖手机的自我隔离时代,上载数字预计还会上升。
表面上这并非坏事。这些平台能够让我们无比轻松地发掘未去过的地方,认识全新的人和事,但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展示大量经过精心美化的面孔和身体,而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大好处。
大多数社交平台的本质就是迫使我们参与这样一个不断比较的循环:拍下“完美”的照片——编辑——上传——翻看别人的照片,同时等待别人肯定自己的照片。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这种循环与抑郁症、身体形象焦虑和长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如果这还不够糟糕的话,那么还有肆无忌惮的“修图滤镜”。
就在代码更迭的电光火石之间,修图软件经历了从美化低质量照片(裁剪、调节饱和度、调节亮度等)到完全改变人们外貌(磨皮、去眼浮肿、磨颧骨、立体脸型等)的质的飞跃。
新技术确实赋予了所有人媲美资深平面设计师的神勇修图技术。
2018年,研究人员发现,55%的外科医生接到患者求诊要求改善外貌以便自拍更好看(2015年这一比例为42%),而无处不在的修图往往修至身体变形。
因参与E!频道真人秀《Brotched》和《比弗利娇妻》而为人所熟知的整形外科医生保罗·纳西夫(Paul Nassif)表示:“公众的想法已经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填充剂和肉毒杆菌,以获得滤镜和其他修图软件的效果。这已经变得很正常了。”
随着Facetune和B612等修图软件的大量应用,这种“正常”愈发无孔不入。
这些应用程序将不安全感商品化,通过提供基本工具对用户自我审视的“缺陷”进行模糊、锐化、缩小、扩展和美白,获得数以百万计的下载量。Facetune就能每天生成100到150万张修过的图片。
最令我不安的是,修图软件B612相机已经如此风靡。
凭借超过5亿的下载量和1亿的月活跃用户,B612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全球虚拟整形医生,它的功能也是我见过的最极端的。
惊讶于其逼真的AR“调整”功能,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我对自己的相片进行了微调,包括眼睛大小、颜色、脸型、滤镜、一键上妆、下巴长度等,直到屏幕上出现一张陌生而又有点熟悉脸。我觉得那是一张客观上受人喜欢的脸人。
出于好奇,我在Instagram Stories上分享了我的“创作”,询问我的粉丝觉得我的“妆容”如何。
回复的速度让我震惊。这样一个在我看来无异于找虐的问题,竟然在24小时内获得超过三百人回复,其中70%的人觉得我修过的脸比真人好看,没有任何质疑。
02
真实与虚构界限模糊的社交媒体
意识到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已不复存在,我的心为那些不知不觉被愚弄的人而怦怦直跳。当被迫进行比较时,他们更喜欢一张根本不存在的脸。也难怪,毕竟他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满屏的精修脸。
这些以分享为目的的自拍美照经过精心修饰,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修图的盛行在现实世界中定下了令人不安的基调,根据近期的研究,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希望以社交媒体网红为职业。
前俄罗斯小姐、国际足联世界杯大使维多利亚·洛普列娃(Victoria Lopyreva)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世界对公众人物期望很高。时尚刊物的订户渴望看到一个由编辑团队打造的梦想世界。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我们都是个人杂志的编辑。”
2017年,洛普列娃曾因在Instagram上分享一张修图过度的照片而受到批评。而现在,她表示自己修图很“细微”。她相信“只要不迷失真实的自己”就行了,去除脸上的瑕疵或改变光线根本无伤大雅。
“我看不出修图和早上化妆有什么不同。很多女人和女孩做梦都不敢不化妆出门,那为什么我们在网上发照片之前不能做一些修饰吗?”
虽然我理解她的推理,也理解她必须把自己修得“完美无缺”的压力,但我还是觉得她的叙述危害性很大。我们都是看着身边的人化妆长大的,但从来没有人是看着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的那种过度精修的假人长大的啊。
私人教练、Instagram网红卡莉·罗威娜(Carly Rowena)亲眼目睹了修图的影响。她说:“很多时候,客户会向我展示一张他们想要的样子的图片,有时会是他们自己修过的照片。”
“我有意识地不关注那些修图的账号,也不与他们互动,因为我觉得修图不真实,不会给人带来快乐,这让我感到愤怒。”
然而,对于未经训练的眼睛来说,要识别修过的照片并不容易,特别是当身边人人都修图的时候。
03
我要变成……
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真我运动”(Be Real Campaign)发现,11至16岁的青少年中,52%的人认为社交媒体对他们“应有”的样子设定了期望和压力,30%的人由于对身体形象的焦虑而在活动中退缩和自我孤立。
YMCA英格兰和威尔士首席执行官丹尼斯·哈顿(Denise Hatton)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如何解决过度修图的问题一直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我们知道,在一个持续高度重视外貌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会特别受到影响。”
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我是……”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我要变成……”的地方,而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尤其重要。随着人们面对面相处的时间减少,网上互动时间增加,确保我们的心理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社交媒体会奖励那些通过修图获得“赞”和“关注”的人,但你不必跟着他们玩。
相反,限制你的浏览时间,质疑你看到的图片(同时无可避免地与你自己比较),就像你在杂志上看到的那些图片一样。现在不是比较和绝望的时候。但选择权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