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1:27:31 | 浏览:1224
2022年2月,俄乌边境形势愈发紧张,双方剑拔弩张。
在这危急的时刻,法国总统马克龙站了出来。他约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希望当一回“和事佬”,给俄乌局势降降温。
然而,在会晤之后的记者会上,普京却是当着马克龙的面,炮轰法国记者,将其怼得哑口无言,马克龙亦是一脸尴尬,久久没有发声。
当时,一位法国记者直接提问普京道:“乌克兰加入北约,您认为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普京怒目圆睁,斩钉截铁地回应道:“你希望来一场俄法战争吗?只要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一场战争就即将到来。”
马克龙呆立在原地,连转向普京的头也没转回来,脸上的表情分外难看。
他知道:自己这个“和事佬”是当不成了,反而成为了普京立威的垫脚石。
不到一个月之后,俄乌战争爆发,拜登政府随即对俄罗斯展开了大规模的制裁活动,从个人到企业,从政治到金融,不一而足。
英国、法国也紧随其后,跟着美国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但是,拜登政府的一双双眼睛仍然紧盯着欧盟,因为法国没有出手!不仅如此,马克龙还大力主张“和平对话”解决俄乌问题。
欧美诸国对此十分不满,认为马克龙是“背叛欧盟”。
事实上,马克龙与普京的私交确实不错,两人见面的次数比“普京和欧盟任何一个领导人的见面”的次数还要多。
然而,随着美国的施压,法国逐渐转变态度,开始支持制裁俄罗斯,甚至表示还要“单独制裁”俄罗斯。
在俄乌战争爆发23天后,马克龙悍然下令,将俄罗斯央行价值220亿欧元的资产全部冻结。这一出手,可谓是盖过了欧美诸国的风头。
马克龙转变之大、转变之快,令人咋舌,他的演技,似乎和泽连斯基有得一比。
态度180°的大转弯也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
法国为什么一开始犹犹豫豫地不敢制裁俄罗斯?等到俄罗斯军队深陷巷战的时候,为什么又背后狠狠地捅了俄罗斯一刀呢?
(马克龙与普京)
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利益”二字。
法俄之间,能源是最大的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能源将两者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能源既是法国的生命之源,也是马克龙政府制裁俄罗斯的掣肘。
法国之所以犹犹豫豫,是因为俄罗斯对法国来说至关重要。
法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国,消费结构也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其国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的能源是法国经济的生命之源。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能源就已经成为俄法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
(马克龙)
在第六次俄法峰会上,两国领导人就建立一个俄法能源对话机制的提议达成一致。
双方领导人表示:俄罗斯和法国作为合作伙伴是完全平等的,双方都不能用任何方式和手段来限制对方。
俄法在2001年的峰会上证实了对话筹备阶段的成果——双方发布了《第一份联合报告》。
报告称:“俄罗斯和法国都在试图让双方的能源市场更加的稳定,能源在进出口时更加的安全以及可以运输更多的能源。”
在此背景下,法俄合作日益密切。
法国长期需要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俄罗斯长期需要法国的能源市场和资金、技术。双方手牵手,迈入了21世纪。
2007年,俄法双方在能源对话合作机制框架下展开新谈判。
在这一轮对话过程中,双方的政府、企业等都积极参与进来,这使得法俄双方羁绊更深。
4年后,俄罗斯与法国成立了天然气咨询委员会,专门为俄法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进行联合评估。
双方的合作日益紧密,俄罗斯的能源公司可以顺利进入法国能源市场,法国投资者也可以直接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进行投资。
俄罗斯和法国都把彼此当作最为重要的能源贸易合作伙伴。
然而,由于经济危机以及乌克兰局势的不稳定,俄法能源合作受到很大影响。西方对俄罗斯的政治化和经济制裁也给双方带来了诸多问题。
2013年,俄罗斯和法国通过了一份到2050年的联合能源合作路线图,这意味着将打造一个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里昂的能源输送路线,但是,乌克兰危机使得该项目无限期搁置。
这显然使得能源不足的法国利益受损,因此,法国一直在积极寻求对话渠道,并不想和俄罗斯发生冲突。
翌年,乌克兰国内局势动荡,反对派掌握政权,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不久之后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加入俄罗斯联邦。
对于克里米亚已经加入俄罗斯的事实,美国非常不愿意承认,同时美国极力拉拢欧盟打压俄罗斯,对其展开严厉制裁。
但是,在实施制裁过程中,法国的立场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坚定。法国不主张直接的制裁,而是希望用政治沟通的方式来解决此次危机。
此前,法国为了降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一度将目光转向挪威。
但是挪威与俄罗斯相比有着很大的缺陷。
一是挪威自身的天然气资源比俄罗斯少;二是俄罗斯的管道运输体系更加的完备、安全并且成本低。法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从俄罗斯方直接购买其所需要的油气资源。
因此,法国无法失去俄罗斯的能源。
自从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法国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都尽量避开其能源领域。
俄罗斯和法国双方领导人也在多次的会谈和公开声明中都声称:在未来它们将避免政治关系对其能源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影响。
双方的能源合作已经积累下了深厚的能源利益。
众所周知,国际政治和能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源可以保障政治关系的稳定,也被政治所利用和控制。
能源利益与政治相互交织,进一步使得法国畏手畏脚,不敢真的对俄罗斯“动刀子”。
法国作为欧盟的大国,一直夹在美国与俄罗斯之间,试图均衡双方之间的矛盾,以便于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
即使俄罗斯提出了“十分过分”的要求,法国也是唯唯诺诺,不敢惹怒了俄罗斯。
普京政府认为,只有使自己的能源企业进入法国国内能源市场,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由于法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极高,达到了大约60%,所以法国也不愿意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和俄罗斯明确对抗。
(欧盟)
法国为了不让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入到法国市场,将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打压。
但是法国特意解释道,该法案的目的并不是针对禁止俄罗斯的能源公司以及投资者,与俄罗斯无关。
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生怕被俄罗斯误解。
然而,法国也离不开美国的保护。
(法国国旗)
既不能得罪美国,也不能离开俄罗斯,所以法国必须在两国之间找到平衡。
因此,法国作为“鸽派”,始终积极主张并且推动乌克兰局势的和平解决,而不是通过制裁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
法国这棵“墙头草”左右摇摆,一会儿贴近美国,一会儿又拥抱俄罗斯,直到特朗普上台后,法国才日渐地亲近俄罗斯。
(普京)
2017年5月14日,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与卸任总统奥朗德完成权力交接,正式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八任总统,法国从此进入“马克龙时代”。
几个月之前,大西洋彼岸的唐纳德·特朗普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
特朗普上台以来,抛弃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绝大多数的政治遗产,“退群毁约”,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伊核协议等国际组织。
(特朗普)
在马克龙上台初期,法美两国与两国总统之间首先经历了一个关系融洽的阶段:
2017年7月,马克龙邀请美国总统参加法国国庆节;2018年4月,法国总统对美国展开三日的国事访问,受到超规格接待。
特朗普称“法国年轻的总统是完美的……我们确实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
然而,随着特朗普“美国优先”战略的强化,法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重现。
在竞选初期,特朗普便提出“美国优先”和“让美国再次伟大”等竞选口号。
“美国优先”战略实际标志着美国放弃国际主义,重新拥抱孤立主义。
特朗普政府此举并不是要完全退出国际事务,目的是改变现有“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使之更加符合美国短期、狭隘的国家利益。
比特朗普晚四个月登上总统宝座的领导人马克龙,也超越法国传统的“左右政治”,建立中间派“共和前进党”,誓要“摆脱美国”。
(马克龙)
在总统第二轮竞选中,马克龙击败了极右派领导人玛丽娜·勒庞,捍卫了欧洲一体化和多边主义的成果。
马克龙出身于法国中产阶级家庭,成长历程中享受到法国带来诸多便利与机会,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捍卫者和法国精英阶层的代表。
马克龙曾担任法国总统府副秘书长、经济部长等职务,是法国传统政治精英的代表。
2018年,特朗普和马克龙先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揭示了法美两国对国际秩序截然不同的看法: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民族主义议程与马克龙对多边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捍卫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年11月,在巴黎凯旋门举行一战结束百年的纪念活动中,马克龙在特朗普出席的情况下,发表讲话抨击民族主义,将矛头直指高调宣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的特朗普。
(马克龙与特朗普)
此后,美国与法国还在汽车和空客补贴等问题上发生摩擦。
面对特朗普施加的高关税,法国财政部长警告,如果特朗普对新金属征收关税,法国别无选择,只能对美国进行“贸易战”。
马克龙总统也公开表达对特朗普宣布征收欧洲钢铁关税的不满,在G7峰会上甚至威胁:要将特朗普排除在其他领导人的联合声明之外。
特朗普上台后,在众多场合将气候治理称作一场骗局,这背后体现了特朗普出于政治理念和国内政治需要,不愿因环保问题限制其任期内美国经济与就业增长的考虑。
马克龙就任总统后,多次规劝特朗普履行前任政府签约的《巴黎协定》,批评美国短时的利己主义。
特朗普宣布退出和美国正式退出该协定时,马克龙都予以第一时间予以批评。
此外,马克龙提出取代美国资助气候研究,讽刺性地提出“让我们的星球再次伟大”口号,为13名美国气候保护学家提供科研经费。
在法美分歧加深的背景下,法国有意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马克龙与普京)
在就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马克龙闪电邀请普京访法,并且将会面地址选择在颇具象征意义的凡尔赛宫,以纪念法俄建交300周年之名,力求改善法俄双边关系。
马普会上,普京要求“搁置分歧、消除误解”,马克龙也强调,在重大国际争端上,与俄罗斯的对话必不可少。
此外,法俄两国首脑还就叙利亚局势、乌克兰危机及双边关系等议题,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流,预示着法俄关系崭新篇章的开启。
2019年,在外交使节会议上,马克龙呼吁西方国家反思与俄罗斯的关系,避免困在美国与俄罗斯的战略斗争之中,马克龙认为欧洲配合美国孤立遏制俄罗斯,或许是21世纪犯下的最大错误。
可以说,特朗普一手将昔日的盟友——法国,推向了“敌对阵营”中的俄罗斯。
那么,马克龙为什么又会在拜登上台之后,逐渐地对俄罗斯强硬起来呢?
四、拜登上台,马克龙原形毕露
法美双方关系改善的引子,在于美国主动释放了善意的信号。
拜登政府主动提出:将修复美国同盟关系作为重要的施政目标。
在竞选期间,拜登明确表示胜选后带领美国重返世界卫生组织和《巴黎气候协定》。
马克龙就对拜登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议的前景表示欢迎,并表示各国现在有机会“让我们的地球再次变得伟大”。
(拜登)
拜登赢得美国大选、发表“胜选演讲”之后,虽然特朗普宣布选举无效,并提出60多项“选举欺诈”诉讼,但许多国家领导人还是直接向拜登发表贺电。
美国盟友对拜登当选的欢迎,反应了美国盟友盼望与美国缓和关系。
马克龙第一时间与胜选总统拜登通电话。
据美国方面声明,拜登政府希望通过北约、美国-欧盟等机制来“重振”大西洋联盟关系,着重强调了法国和北约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拜登政府将马克龙政府的地位一下子推到了欧洲国家权力层的巅峰。
这样一来,受宠若惊的马克龙马上便是将特朗普时期的不满抛之脑后,开始权衡利弊,并逐渐地转向美国。
法国态度大变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法美关系变化的主动权始终在美国手中。
自二战结束后,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衡量,法美关系都不是对称的双边关系。
虽然法国在美国盟国中保持着极高的战略自主性,并且一直以“不听话”著称,但是法国对美国的依赖远远大于相反的情况。
法美关系中的剧烈变化,都是美国单方面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改变总是冲击了原有的国际秩序。
法国由于国家实力的欠缺,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国际秩序的改变,也无法左右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只得被动应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
美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仍希望控制法国等欧洲国家,使其行为更加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白宫大手一挥,法国政府便难以顶住压力,不仅宣布制裁俄罗斯,甚至是“单独制裁”以表忠心。
其次,法美关系具有“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的历史传统,两国无法“撕破脸”。
(马克龙)
自萨科齐到马克龙的三任总统任职期间,也是西方世界相对不断衰落的一个阶段,法国国家实力不断下降。
自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欧洲在美国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如履薄冰。
但是,由于曾在五十多年间一直依靠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法国乃至欧洲都无法在短时间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路径。
对于美国而言,法国仍是世界政治舞台中的重要行为体,是美国最为强大的盟友之一。
作为欧洲一体化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法国在欧盟中具有巨大的话语权,并且在西亚、非洲拥有独特的影响力。
法美有着互惠互利的发展前景,而马克龙也无法忽视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只能低头顺从。
(拜登与马克龙)
而使得马克龙最终下定决心的,恐怕在于美国同样可以缓解法国的能源危机。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国于2017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以及原油输出国。
美国“摇身一变”,升级为天然气净输出国。
未来10年,美国将满足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80%。
同时,法国作为美国的盟友,美国也向欧盟抛出“橄榄枝”——法国和美国一同对俄罗斯继续实施制裁,美国向欧盟出口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对于美法两国来说,“和则两利”,共同对俄罗斯下手,何乐而不为呢?
《法国总统希望俄罗斯继续留在欧洲委员会》 新华社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 央视新闻
《欧盟宣布对俄罗斯采取新制裁措施,取消俄贸易最惠国待遇》 央视新闻